今天是:

 

cveqc

  当前位置:首页 >

2012宁波国际人才高层论坛聚焦

稿件来源:CVEQC 职业培训工作系统        发布日期:2012-09-21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不断推动人才强国实践方式的创新,创造性地开展了人才特区建设,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奏响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最强音。

  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的发展历程


  2001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市,面对全国各地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大胆改革,提出要构筑一个“人才特区”,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其他地区在“人才特区”建设方面也开始进行探索,逐渐“多点开花”。2004年,江苏省“人才特区”试点拉开帷幕,“人才特区”很快在全省叫响。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为建立国内一流的“人才特区”,出台了“530”计划。2009年,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同设立了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对引进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海内外领军人才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全国各地通过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推动本地区的人才特区建设,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优秀人才和高科技项目,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明确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这为我国人才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年,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采取“两步走”的方针,将中关村示范区率先建成国家级人才特区,成功探索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人才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战略高地。这标志着我国人才特区建设迈向了新的阶段。


  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首先,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着力保障人才优先发展。我国人才特区建设是在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表明,围绕特定要素进行集中建设,推动重点突破,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才特区建设正是借鉴了这一经验。我国人才特区建设强调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不仅仅简单地为人才优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还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其次,各地人才特区建设注重因地制宜。各地在人才特区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已有人才特区的典型性、示范性和人才管理改革内容的适用性,既有所借鉴,又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特色产业,实现人才特区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良好结合和互相促进,实现了区域科技创新的高度活跃。


  再次,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各地人才特区建设着眼于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更加注重探索建立人才开发的多元化渠道,更加注重探索建立人才管理的实践标准和灵活方式,通过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等体制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经验


  首先,我国人才特区建设将人才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具备实践基础,符合发展规律。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人才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殊改革举措,充分尊重了人才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有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成才,同时也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规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最终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我国人才特区建设将引才引智和产业升级有机衔接,聚集大量的领军人才,提高了人才贡献率。我国的人才特区建设,通过特殊政策、特别方法、特事特办,从国内外吸引和聚集了大量我国发展所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引才引智,不断提高人才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在实践过程中,人才集聚、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已形成了一种循环累积式的良性发展机制。这在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投资回报率日益下降、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的内外双重压力下,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再次,注重发挥人才特区“试验田”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经验和示范作用。人才特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科学人才观指导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环境。为此,各地充分发挥人才特区在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中的“试验田”作用,依托人才特区进行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开,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创新,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各地特色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甄选和人才发展扫除各种障碍,同时也为全国范围内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提供了更加直接的经验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