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veqc

  当前位置:首页 >

打通从“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稿件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17-06-08

 时下创新创业能力被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不仅融入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更是作为专项能力被加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

  开过咖啡店,做过微商,曾经在兄弟合伙的创业公司中被迫“净身出户”;也曾凭借500元本钱,在一张39块钱的“办公桌”上,赚回十几万元的创业资金……2016年刚刚从宁波大学毕业的2010级工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徐鹏华,现在已是一家年营业额2000万元的信息科技公司老总。

  本应在2014年顺利毕业,有望成为一名研究生的他,却选择以全系第一的成绩休学创业。在宁波大学,休学创业并非个例。该校学生处处长周青告诉记者,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年限最长可达7年。

  “创业的过程一步一个坑,每一个都摔得无比结实”,徐鹏华在回顾自己休学创业的经历时笑着说到。从最初的哦洗衣、优询科技,再到如今的宁波尚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徐鹏华在创业这件事儿上栽过很多跟头,如果不是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与鼓舞,他可能早就放弃了创业这座“独木桥”。

  创业以来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回学校一次,就公司经营情况和创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当年他因股权纷争不得已从创业团队退出时,身上只剩下500块钱,一块泡面掰成三顿吃是常事儿。正是他的创业导师俞金波,启发他将资金前置从低成本微商重新起家,才有了“每天下午两点为白领配送水果”这个让他赚回十几万元的小项目。

  徐鹏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得从他创办信息科技公司开始。他的公司先后开发了北斗“海上伴侣”APP、畜牧业 RFID 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相继为渔民、牧民以及西藏通管局、中石油等多家国内知名政企机构提供服务。他将业务收入的80%都投入到科研之中,并始终坚信“科技创新才是创业的第一生产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走不长远的”。

  “我们不反对学生开网店,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周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鼓励的是学生将技术与商业模式进行结合,倡导学生将创新成果、科研专利转化为创业项目。”

  “宁波大学每个学院都成立了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就是为了将学生甚至是老师们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并通过‘挑战杯’等竞赛平台,将其逐渐完善、孵化成优秀的创业产品。以‘创新’驱动‘创业’是我们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周青说。据介绍,宁波大学围绕“现代海洋学”、“电子信息通讯”和“生命健康”三大学科群及地方产业特点,通过建设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形成校、院两级驱动孵化体系,促进专业学科创新与创业项目的互融转化,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转化率。

  在宁波大学,像徐鹏华一样拥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创客”不在少数,他所在班级的24名同学中,仍有6名在经营自己的公司。

  在徐鹏华看来,这得益于宁波大学独有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大学阶段接受的系统性创业教育,“大一时我就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商业游戏和沙盘模拟,而对于商业模式、财税知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基本法律常识,在学校为我们开设的创业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徐鹏华说。

  近年来,宁波大学走在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列: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建设“20+3”创新创业通识课程;2007年起便开始实施全员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全校每名学生均需修满4个创新创业学分才可毕业;学校先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班,并“以实践为导向”专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

  从顶层设计到课程体系、从硬件设施到导师帮扶,宁波大学鼓励和引导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创新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全员化的基本素养。“学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6425计划’,即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人数超过60%,参与学科竞赛人数超过40%,参与创业实践人数超过20%,创业率达到5%。”该校学生处处长周青告诉记者,2016年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记者 刘辛未)